close

這一個月以來,每次遇到週末,天氣就不穩定,都一直處於陰天狀態。我向來就不喜歡在陰天出門外拍,趁著星期日剛好天氣還不錯,雖然天空不是很藍,也是臨時決定要出門去外拍的。台中市區裡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古蹟,搬來台中四年了,我也是在前些日子才知道,原來就在我住的附近,隱身在狹小巷弄間,有這麼一個古蹟遺址《張廖家廟》,不過這次去的不是這個三級古蹟,而是另一個《張家祖廟》。


張家祖廟》座落於台中市西屯區安和路上,鄰近中港路三段,不過它是隱身在鄉間小巷弄內,如果沒有仔細找,很難發現它的蹤跡。西屯區安和路一帶,舊名為「七張犁」,原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石村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的祠堂。



張家祖廟》是市定三級古蹟,目前似乎還有人居住在此。《張家祖廟》是清同治九年(西元1870年)早期來台張姓墾民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公之宗祠,現址為明治三十七年(西元1904年,清光緒三十年)遷建,翌年峻工,是座百年古蹟哦!



台灣光復以後,歷過幾次的大修,現存的《張家祖廟》坐西朝東,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。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池塘,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,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。(資料轉自台中古蹟導覽



當天大概兩點半左右來到這裡,剛好有看到導覽員(應該是張氏家族的子孫)在替人家做導覽解說。我進去裡面走走逛逛,發現這裡面挺大的哦!不過左邊和右邊的格局又各不同,不過這裡面的門有點小,以我這181cm的身高來說,門確實是有點小。


(圖:古早ㄟ眠床,以前我奶奶家也有)


(圖:閩南語俗稱的灶腳,升火蒸煮食物的灶爐,以前我奶奶家也有)


(圖:古色古香的建築,仔細瞧瞧,每個屋簷的角落都有石雕像哦!)

繞到後面會有一片小竹林,不過這裡好像有小黑蚊的樣子,還是我皮膚太敏感,走到這裡總覺得皮膚癢癢的。走到這裡,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建築「土埆牆」,這個土埆牆是用碎稻米殼瘠土快至木框之內,加水搗勻之後,再加上熟糯米曬乾混做而成。在祖廟內也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,就是牆壁是用稻殼、糯米、土、黑糖蜜做成的土埆堆砌而成的。




(圖:這是啥米碗糕,我也不曉得,知道的人麻煩告訴我一下哦)






(圖:看介紹後方竹林有約30-40cm土堆而成的七星燈,是這個嗎?)












(圖:這邊的屋頂又與左側不同,這裡的屋頂是用稻草(or 菅草)舖蓋)




(圖:文碑)




(圖:左方的土埆牆和後方竹林的土埆牆是一樣的)

剛剛介紹過左邊的格局,現在來介紹一下右邊的格局。




(圖:百年前有這種英文書嗎?不大清楚放在這裡的意思是什麼,想去詢問導覽員,但走出去人已經不見了@@")


(圖:主廳)


(圖:張家的功成名譽)




(圖:八卦三櫺竹節窗,是這裡的一大特色)


(圖:莊嚴的大門)


(圖:栩栩如生的龍壁浮雕)


(圖:鳳壁浮雕)


(圖:寬廣的大庭埕,我拍攝的位置是大庭埕的正中央)


(圖:不同角度的張家祖廟


(圖:百年紀念碑)

也許是隱身在鄉間巷弄內較鮮少人知,這裡非常冷清,除了來之前的那對夫妻外,就只有我而已。也許是尚有家族後代居住於此,怕打擾到居住於此後代子孫吧!開放參觀時間也有限制哦!



祖廟前的半月池,這是依風水格局而蓋的,與西安街的《張廖家廟》一樣,半月池具有防火、養鴨、養鵝、養魚、洗衣服、蓄水、調節氣溫等實用功能;而在風水上則具有防火、聚財之功能。


(圖:祖廟內唯一我認識的,只有這個九重葛@@")



更多照片,都在「好攝旅記相簿」內哦!


張家祖廟》台中市市定三級古蹟
地  址:台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
開放時間:週二~週日AM8:00~PM12:00/PM13:00~PM17:00(週一公休)
聯絡電話:04-23587049張先生(導覽.解說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安卓 的頭像
    安卓

    │好攝旅記│ 跟著安卓*去旅行

    安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